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
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暑

 


摘要

台灣地處濕熱之地,三月至十月濕熱甚,而濕邪黏滯的特性,往往導致病情延久,難以全癒,且暑病又有熱甚、陰傷、傷氣、入營等轉歸,病勢不同,治法不同,切莫不可見暑即用清暑益氣湯、白虎湯。


以下統整指南醫案中的治療法則

  1. 暑邪易犯上焦氣分,宜輕薄之藥宣其氣鬱,如香薷、白荳蔻、杏仁、通草、鬱金。
  2. 多夾濕,濕者宜從三焦分消,上焦輕藥宣之;中焦如藿、朴、夏、苓、豆豉開通;下焦如苡仁、木通、澤瀉滲瀉。
  3. 暑邪本體為熱,竹葉、連翹透營轉氣;芩連梔清三焦之火。
  4. 暑邪羈久陰傷,麥冬、沙參養肺胃陰,或傷及肝陰,則以木瓜、烏梅、白芍、甘草等酸甘合。
  5. 暑邪羈久氣損,清暑益氣湯;氣陰兩虛,生脈、四君子湯、麥門冬湯、竹葉石膏湯。
  6. 暑熱之邪入營,涼血透營為主,連翹、竹葉透營轉氣;地黃、玄參、丹皮、丹參清解營熱。


暑 評註

邵評

天之暑熱一動,地之濕濁自騰,人在蒸淫熱迫之中。若正氣設或有隙,則邪從口鼻吸入,氣分先阻,上焦清肅不行,輸化之機,失於常度,水穀之精微,亦蘊結而為濕也。人身一小天地,內外相應,故★★暑病必挾濕★★者,即此義耳。

前人有因動因靜之分,或傷或中之候,以及入心入肝,為瘧為痢,中痧霍亂,暴厥卒死,種種傳變之原,各有精義可參,茲不重悉,想大江以南,地卑氣薄,濕勝熱蒸,當此時候,更須防患於先,昔李笠翁記中所謂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,則人之病也必稀,此語最確,蓋暑濕之傷,驟者在當時為患,緩者於秋後為伏氣之疾

其候也,脈色必滯,口舌必膩,或有微寒,或單發熱,熱時脘痞氣窒,渴悶煩冤,每至午後則甚,入暮更劇,熱至天明,★★得汗則諸恙稍緩★★,日日如是,必要兩三候外,日減一日,方得全解。

倘如元氣不支,或調理非法,不治者甚多,然是病比之傷寒,其勢覺緩比之瘧疾,寒熱又不分明,其變幻與傷寒無二,其愈期反覺纏綿。

若表之汗不易徹,攻之便易溏瀉,過清則肢冷嘔惡,過燥則唇齒燥裂,每遇秋來,最多是症,求之古訓,不載者多,獨己任編名之曰秋時晚發,感症似瘧,總當以感症之法治之,要知伏氣為病,四時皆有,但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安,★★★夫暑與濕,為熏蒸粘膩之邪也,最難驟愈★★★

若治不中,暑熱從陽上熏,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沉,而傷陽變濁,以致神昏耳聾,舌乾齦血,脘痞嘔惡,洞泄肢冷,棘手之候叢生,竟至潰敗莫救矣。

參先生用意,宗劉河間三焦論立法,認明暑濕二氣,何者為重,再究其病,實在營氣何分。大凡六氣傷人,因人而化,★★陰虛者火旺,邪歸營分為多★★,★★陽虛者濕勝,邪傷氣分為多★★,一則耐清,一則耐溫,臟性之陰陽,從此可知也。

於是在上者以辛涼微苦,如竹葉連翹杏仁,薄荷之類, 在中者以苦辛宣通,如半夏瀉心之類, 在下者以溫行寒性,質重開下,如桂苓甘露飲之類,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。

或有所夾,又須通變, 至於治氣分寒溫之別, ◎寒者宗諸白虎法,及天水散意,◎溫者從乎二陳湯,及正氣散法, 理營分清補之宜,◎清者如犀角地黃,加入心之品,◎補者有三才複脈等方, 又如◎濕熱沉混之蒼朮石膏湯,◎氣血兩燔之玉女法,◎開閉逐穢,與牛黃及至寶紫雪等劑,扶虛進參附,及兩儀諸法,隨其變幻,審其陰陽,運用之妙,存乎心也。附驥蕪詞,高明教正。

徐評

所列諸案,皆平素伏暑之症為多,其卒然受暑之病絕少。若卒受之症,則當以香茹飲為主,不可不知也。此老治暑邪,能用輕清涼潤之品以和肺,是其所長

但暑邪深入,必有悶亂煩躁等症,近於霍亂,此則更有治法,至於病重症危,屬熱邪橫逆,不但人參不可輕用,而桂附乾薑服之,無不立斃,乃亦仿仲景傷寒壞症治法,輕於一試,當時不知有害與否,而耳食之徒,竟以為必用之藥,名本於此老,我見死者甚多,傷心慘目,不得不歸咎於作俑之人也。


暑-醫案

某 大凡暑與熱,乃地中之氣,吸受致病,亦必傷人氣分,氣結則上焦不行,下脘不通,不飢不欲食,不大便,皆氣分有阻,如天地不交,遂若否卦之義,然無形無質,所以清之攻之不效。(暑傷氣分上焦閉郁) 杏仁 通草 象貝 栝蔞皮 白蔻 鬱金汁

  • 暑熱傷及上焦氣分,故以宣通上焦為主。
  • 白荳蔻:化濕行氣,溫中止嘔**。蕩散肺中滯氣。**
  • 鬱金:入心、肺、肝三經。血家要藥。又能開鬱通滯氣,故治鬱需之,然而,終不可輕用也。
  • 通草:氣寒則降,故入肺經,引熱下行而利小便;味淡則升,故入胃經,通氣上達而下乳汁**。**

姚 奔走氣亂,複飲燒酒,酒氣辛熱,有升無降,肺氣 郁,上下不通,舌白消渴,氣結自胸及腹,自利不爽,周身膚腠皆痛,汗大出不解,無非暑濕熱氣,始由肺受,漫布三焦,群醫消導苦藥。但攻腸胃,在上痞結仍然,議淡滲佐以微辛,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。 西瓜翠衣 川白通草 大豆黃卷 馬兜鈴 射干 苡仁

伏暑阻其氣分,煩渴,咳嘔喘急,二便不爽宜治上焦。 杏仁 石膏 炒半夏 黑梔皮 濃朴 竹茹

  • 此方應為上中同治。
  • 杏仁宣肺;石膏、梔子清瀉上中焦火;半夏、朴、茹通降苦辛通降。

又 痰多咳嘔,是暑郁在上,醫家亂投沉降,所以無效。 石膏 杏仁 炒半夏 鬱金 香豉 黑山梔

  • 亦為上中同治。

王 舌白煩渴,心中脹悶,熱邪內迫,氣分阻閉,當治肺經,倘逆傳膻中,必致昏厥。 杏仁 鬱金 滑石 黃芩 半夏 橘紅 栝蔞皮

陳(四五) 暑濕傷氣,肺先受病,諸氣皆痺,當午後陽升,煩喘更加,夫無形氣病,醫以重藥推消,多見不效。 西瓜翠衣 活水蘆根 杏仁 苡仁

  • 無形氣病不應重藥,當以輕宣+因勢利導。
  • 杏仁宣肺;薏仁利水;瓜衣+蘆根清熱除煩止渴。

某(二二) 身熱,頭脹脘悶,咳嗆,此暑邪外襲於肺衛,當清上焦。 絲瓜葉(三錢) 大杏仁(三錢) 香薷(七分) 通草(一錢半) 飛滑石(三錢) 白蔻仁(五分)

  • 衛分病。
  • 方以上焦為主,杏仁宣降;香薷、蔻仁通上焦之鬱;通草、滑石利水。
  • 香薷:主霍亂,中脘絞痛,治傷暑如神,通小便,散水腫,去口臭,解熱除煩,調中溫胃,有徹上徹下之功,撥亂反正之妙,能使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也。

脈左勁,右濡頭痛脘悶,麻痺欲厥,舌白,此暑邪內中,蒙閉清空,成瘧之象,平昔陰虛,勿犯中下二焦。 嫩竹葉 連翹 飛滑石 野鬱金汁 大杏仁 川貝母

  • 宣通上焦為主。

龔(二四) 脈寸大,頭暈,脘中食不多下,暑熱氣從上受,治以苦辛寒方。 竹葉 杏仁 鬱金 滑石 香豉 山梔

  • 病位在上焦,故以宣通為主;梔子豉兼除胸中結氣。

池 伏暑至深秋而發,頭痛煩渴少寐。 薄荷 淡竹葉 杏仁 連翹 黃芩 石膏 赤芍 木通

張 病幾一月,猶然耳聾,神識不慧,嗽甚痰粘,呼吸喉間有音,此非傷寒暴感,皆夏秋間暑濕熱氣內鬱,新涼引動內伏之邪,當以輕劑清解三焦,奈何醫者不曉伏氣為病。但以發散消食寒涼清火為事,致胃汁消亡,真陰盡爍,舌邊赤,齒板燥裂血,邪留營中,有內閉瘈瘲 厥逆之變,況右脈小數,左脈澀弱,熱固在裡,當此陰傷日久,下之再犯亡陰之戒,從來頭面,都是清竅,既為邪蒙,精華氣血不肯流行,諸竅失司聰明矣此輕清清解,斷斷然也。議清上焦氣血之壅為先,不投重劑苦寒,正仿古人肥人之病,慮虛其陽耳。 連翹心 元參 犀角 鬱金 橘紅(蜜水炒) 黑梔皮 川貝 鮮菖蒲根 加竹瀝

  • 伏暑之病日久,有亡陰之慮,故以輕宣上焦為佳。

又 昨進清上焦法,諸症雖然略減,而神識猶未清爽,總由病久陰液內耗,陽津外傷,聰明智慧之氣,俱被濁氣蒙蔽,所以子後午前稍清,他時皆不清明,以陽盛時,人身應之也。擬進局方至寶丹,藉其芳香,足以護陽逐邪,庶無內閉外脫之虞。 至寶丹每服三分,燈心嫩竹葉湯送。

  • 急用至寶丹救其神智昏蒙。

脈右緩大,左弱,面垢色已減,痰嗽不爽,良由胃中津液,為辛散溫燥所傷,心營肺衛,悉受熱焰蒸迫,致神呆喘急耳聾,清陽阻痺,九竅不利,首方宣解氣血,繼方芳香通竅,無形令其轉旋,三焦自有專司,豈與俗醫但曉邪滯攻擊而已,今已獲效,當與清養胃陰肺氣,體素豐盛,陽弱不耐沉寒,然深秋冬交,天氣降則上焦先受,試觀霜露下垂,草木皆改容色,人在氣交,法乎天地,兼參體質施治。 枇杷葉 炒黃川貝 橘紅 鬱金 茯苓 苡仁

  • 清養為主。
  • 枇杷葉:清肺化痰止咳,降逆止嘔**。**

王 暑風熱氣入肺,上熱,痰喘嗽。(暑風傷肺) 石膏 連翹 竹葉 杏仁 桑皮 苡仁 橘紅 生甘草

又 肺氣壅遏,身熱喘咳,溺少,葦莖合葶藶大棗湯。

  • 暑風,上熱喘咳。

某(二五) 暑風外襲,肺衛氣阻,頭脹咳嗆,畏風微熱,防作肺瘧。 絲瓜葉 大杏仁 香薷 桔梗 連翹 六一散

  • 暑風,外感。

某 舌灰黃,頭痛咳逆,左肢掣痛,此煩勞陽動,暑風乘虛襲入,最慮風動中厥。 鮮荷葉(三錢) 鮮蓮子(五錢) 茯神(一錢半) 益元散(三錢) 川貝母(一錢半) 橘紅(一錢)

楊(女) 暑熱穢濁,阻塞肺部,氣痺腹滿,宜以輕可去實。 西瓜翠衣 白通草 活水蘆根 生苡仁 臨好,加入石膏末二錢。

  • 輕可去實。

郁(二六) 暑熱,頭脹,咳喉痛。 鮮荷葉 杏仁 射干 橘紅 桑皮 桔梗 木通 滑石

  • 荷葉色青氣香,形仰象震,能助胃中清陽上行,用甘溫辛散藥以升發之,使其邪從上越,且固胃氣,使邪不傳裏也。(醫方集解)
  • 射干入肺,而能散氣中之結,故風痰遇之而消。但有結則散結,無結則散氣。(本草新編)

不飢不食不便,此屬胃病,乃暑熱傷氣所致,味變酸濁,熱痰聚脘,苦辛自能泄降,非無據也。(暑熱阻氣中痞不運) 半夏瀉心湯去甘草乾薑加杏仁枳實。

  • 以辛開苦降通中痞,去甘草乾薑之緩燥,以加杏仁枳實以辛開。

王 身熱自汗,腹痛,大小便不利,脈虛,右大左小暑熱內閉,擬和表裡法。 薄荷 枳實 黃芩 生白芍 竹葉心 黑山梔 通草 甘草

  • 頗有四逆散之意味,易柴胡以薄荷,黃芩清熱,加竹葉、梔子、通草清透上焦暑熱。

程(四二) 穢熱由清竅入直犯募原初頭痛肌脹,今不飢痞悶,以苦辛寒法。 杏仁 半夏 濃朴 橘紅 竹葉 黃芩 滑石

又 脈虛,舌赤消渴,伏暑熱氣,過衛入營,治在手厥陰。 竹葉 犀角 生地 麥冬 元參

某(六一) 舌黃,脘悶,頭脹,口渴,溺短,此吸受穢氣所致。 飛滑石(三錢) 白蔻仁(七分) 杏仁(三錢) 濃朴(一錢半) 通草(一錢半) 廣皮白(一錢半)

某(三三) 穢暑吸入,內結募原,脘悶腹痛,便泄不爽,法宜芳香逐穢,以疏中焦為主。 藿香梗 杏仁 濃朴 茯苓皮 半夏曲 廣皮 香附 麥芽

  • 藿朴夏苓湯之變方,以治上中二焦為主。
  • 原方組成: 藿香12克厚朴6克半夏9克赤茯苓18克、杏仁18克薏苡仁24克白豆蔻4克 豬苓9克淡豆豉18克澤瀉9克

秋暑內爍,煩渴,喜得冷凍飲料,脈右小弱者,暑傷氣分脈必芤虛也。此非結胸症,宜辛寒以徹裡邪。 石膏 知母 濃朴 杏仁 半夏 薑汁

沈(二三) 脈小色白,氣分不足,兼之胃弱少食,聞穢濁要刮痧,陰柔之藥,妨胃助濁,常以豬肚丸養胃,入夏令,熱更傷氣,每食遠進生脈四君子湯一劑,恪守日服,可杜夏季客暑之侵,生脈四君子湯 長服豬肚丸。

  • 此案囗氣虛之人,常服生脈四君湯養氣燥濕。

卜(二八) 春夏必吞酸肢痿麻木,此體虛不耐陽氣升泄,乃熱傷氣分為病,宗東垣清暑益氣之議。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麥冬 五味 (似生脈四君子湯) 青皮 陳皮 澤瀉 葛根 升麻 黃柏 歸身 神曲

任(十六) 沖年真陰未長,逢長夏濕熱交迫,斯氣泄煩倦,當靜坐涼爽,過月涼 至,炎○ 去,乃卻病之期,與清暑益氣之屬,清暑益氣湯

徐(十四) 長夏濕熱令行,肢起膿窠,煩倦不嗜食,此體質本怯,而濕與熱邪,皆傷氣分,當以注夏同參.用清暑益氣法。 人參 白朮 廣皮 五味 麥冬 川連 黃柏 升麻 葛根 神曲 麥芽 穀芽 鮮荷葉汁泛丸。

施(四七) 以煩勞傷陽,交長夏發泄令加,見症都是氣弱,亦熱傷氣也。煩渴有痰,先治其胃,蓋陽明經脈,主乎束筋骨以流利機關耳。(煩勞傷暑胃虛) 金匱麥門冬湯

  • 氣虛陰傷胃虛,故以麥門冬湯治。
  • 麥冬+參夏草棗+粳米
  • 氣分熱更甚者,可改竹葉石膏湯

吳 診脈肝膽獨大,尺中動數,先天素弱,水虧,木少滋榮,當春深長夏,天地氣機泄越,身中煩倦食減,皆熱傷元氣所致,進以甘酸,充養胃陰,少俟秋肅天降,培植下焦,固納為宜。 炒麥冬 木瓜 北沙參 生甘草 烏梅

  • 此為木中水虧,氣機外洩而見動數之脈。
  • 酸甘合化陰,木瓜、烏梅為酸;甘草、沙麥為甘,結構單純簡樸,以養胃陰,兼養肝陰。
  • 木瓜:酸溫,入肝脾,舒筋活絡,除濕和胃。
  • 烏梅:酸澀。歸肝脾肺,味酸生津。

暑久入營,夜寐不安,不飢微痞,陰虛體質,議理心營。(暑入心營) 鮮生地 元參 川連 銀花 連翹 丹參

  • 生地、玄參涼營;黃連、銀翹清營;丹參涼血安神。

顧(十三) 陰虛遺熱,小便淋瀝,近日冒暑,初起寒熱頭痛,汗出不解,肌肉麻木,手足牽強,神昏如寐,成瘧則輕,痙厥則重。 犀角 元參 小生地 連翹心 竹葉心 石菖蒲 滑石 化牛黃丸 二服

  • 邪熱入營故以犀角、玄參、生地清營;竹葉、連翹透營轉氣;菖蒲開竅;滑石導濕熱從小便走。

某 初病伏暑,傷於氣分,微熱渴飲,邪犯肺也失治邪張,逆走膻中遂舌絳縮,小便忽閉,鼻煤裂血,口瘡耳聾神呆,由氣分之邪熱,漫延於血分矣。夫肺主衛,心主營,營衛二氣,晝夜行於經絡之間,與邪相遇,或涼或熱,今則入於絡,津液被劫,必漸昏寐,所謂內閉外脫。 鮮生地 連翹 元參 犀角 石菖蒲 金銀花

  • 與前案類似。

汪 暑風久入營絡,微熱忽涼,議用玉女煎。(暑風入營) 玉女煎去麥冬牛膝加丹皮竹葉

  • 入營絡的判斷不明。

金 熱止,津津汗出,伏暑已解,只因病魔日久,平素積勞,形色脈象虛衰,深慮變病,今飲食未進,寤寐未寧,議以斂液補虛。(暑病久延傷液) 人參 茯神 麥冬 五味 炒白芍 塊辰砂一兩,綿裹同煎。

  • 熱病汗出後虛衰,方以生脈飲+芍藥、茯神,加辰沙安神。
  • 本案有汗出亡陰之虞,故以芍藥、五味歛汗;人參補氣護表。
  • 或可稍加補氣藥如白朮、黃耆,兼以補氣固表歛汗,陰液無以遽生。

又 熱久,胃汁被劫,不飢不便,亦病後常事耳。古人論病,必究寢食,今食未加餐難寐神識未清,為病傷元氣,而熱病必消爍真陰,議用三才湯意。 人參 天冬 生地 麥冬 五味子

  • 中焦未充,故食慾不振,宜稍加補中之藥,與養陰之藥同用,不必過慮消爍。

顧 右脈空大左脈小芤,寒熱麻痺,腰痛冷汗,平素積勞內虛,秋暑客邪,遂乾臟陰,致神迷心熱煩躁,刮痧似乎略爽,病不肯解,此非經絡間病,頗慮熱深劫陰,而為痙厥,張司農集諸賢論暑病,謂入肝則麻痺,入腎為消渴,此其明征,議清陰分之邪,仍以養正輔之。(暑熱深入劫陰) 阿膠 小生地 麥冬 人參 小川連 烏梅肉

  • 經曰:「傷寒一、二日至四、五日而厥者,必發熱。前熱者後必厥,厥深者熱亦深,厥微者熱亦微,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,必口傷爛赤。」 粗工見厥,認以為寒,而反用辛溫之藥,辛溫皆升,引熱上行,必口傷爛赤。
  • 此案當以清陰分之熱,兼補養氣陰,厥陰病。

某 暑濕熱氣,觸入上焦孔竅,頭脹脘悶不飢,腹痛惡心,延久不清,有瘧痢之憂,醫者不明三焦治法,混投發散消食,宜乎無效。(暑濕彌漫三焦) 杏仁 香豉 橘紅 黑山梔 半夏 濃朴 滑石 黃芩

  • 杏仁、橘紅開上;豉朴夏等藥開中;滑石利下,梔芩清火。

張 舌白罩灰黑,胸脘痞悶,潮熱嘔惡,煩渴汗出,自利,伏暑內發,三焦均受,然清理上中為要。 杏仁 滑石 黃芩 半夏 濃朴 橘紅 黃連 鬱金 通草

  • 與前案類同,杏仁、橘紅、通草、鬱金開上;夏朴開中;芩連清上中二焦之火。

某(二六) 暑熱郁遏,頭脹脘痛,口渴溺短,當清三焦。 絲瓜葉 飛滑石 淡竹葉 茯苓皮 濃朴 藿香 廣皮 通草

  • 與前案類同。

何 暑濕皆客邪也。原無質,故初起頭脹胸滿。但傷上焦氣分耳。酒家少谷,胃氣素薄,一派消導,雜以辛散苦寒,胃再傷殘,在上濕熱,延及中下,遂協熱自利,三焦邪蒸,氣沖塞填胸,躁亂口渴,瓜果下脘,格拒相斗,此中宮大傷,況進熱飲略受,其為胃陽殘憊,而邪結內踞可知矣。考暑門時風煩躁,清濁交亂者,昔賢每以來複丹五六十粒,轉運清濁為先,攻補難施之際,望其效靈耳。來複丹。

  • 來復丹:硝石+硫磺。
  • 本案當寒熱同用,三焦熱邪為標,胃陽虛衰為本,清濁交亂,攻補難施。

吳 目黃脘悶,咽中不爽,嘔逆,寒少熱多暑濕客氣之傷,三焦不通,非風寒之症。 大竹葉 黃芩 杏仁 滑石 陳皮 濃朴 半夏 薑汁

  • 杏仁開上;滑石滲濕;陳皮、夏朴開中;芩竹清熱。

又 暑濕熱,皆氣也。並釀蓄濁痰於胃,遂口甜膩滯不飢,議以宣氣理痰。 川貝母 栝蔞皮 杏仁 黑山梔 澤瀉 另用二賢散(橘紅+甘草+鹽)

  • 前方應加括樓、山梔子等清熱藥為宜,清熱化痰。

某(四一) 診脈弦,午後惡寒似熱,不飢,溺澀短赤,暑熱炎蒸,外襲肺衛,游行三焦,致氣分窒痺而然。 當用和法,宜薄滋味庶杜瘧患。 杏仁 香薷 木通 飛滑石 茯苓 濃朴 白蔻仁 淡竹葉

  • 非和法,白寇、香薷、杏仁宣上;茯苓、木通、滑石滲濕;朴通其中,從三焦分消走泄。

又 照前方去香薷,加半夏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汗法筆記

  汗法筆記 當汗不汗誤人者 風寒表證常見發熱惡寒,鼻塞聲重體痛,當汗之, 失時不汗則腠理必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。        2. 不當汗而汗誤人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