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

中醫體質學說-痰濕體質



講完了陽虛、氣虛,接下來進到「痰濕體質」。
「痰濕體質」的主要表現包含「體格腫胖、胸悶痰多、疲勞身重」,
諸如肥胖、皮膚病、頭暈、消化不良、水腫都可能與此體質有關。

「痰濕」肇因於身體無法正確代謝水液,
所產生的病理代謝物堆積, 進一步阻礙身體的循環,
造成疲勞、浮腫,甚至痰多的症狀。
和氣虛體質不同之處在於,
痰濕患者若適度運動後,
精神便會改善,而氣虛患者則是越動越累
「痰濕」常見四因:
  1. 飲食不節:嗜吃精緻飲食、甜食、高油脂食物。
  2. 陽氣不足:體內生理性的火氣無法代謝水液。
  3. 久居濕地:居住環境過於潮濕,阻礙發汗代謝水氣。
  4. 缺乏運動:久坐久臥,造成氣血不暢,無法排除水氣。
「痰濕」的症狀複雜會依所在位置產生不同症狀,
若是在肺系,會出現咳嗽痰多,而且痰液多偏白稀。
若是在脾胃,消化普遍不良,常出現腹悶、噁心、軟便。
若是在頭面,則容易頭脹痛,肩頸痠痛僵硬,精神差。
若是在關節,則容易關節僵硬疼痛,活動不利。
調養方面,建議痰濕體質的朋友,多吃原型食物,避免加工食品與過度精緻的飲食,比方炸物、薯條、鹹酥雞。此外,多攝取能健脾利濕的食材,如扁豆、薏苡仁、山藥、陳皮、玉米鬚,也有助於排出多餘的水濕。最後,適當的戶外鍛鍊,透過流汗也能夠幫助排水,同時曬曬太陽有助於鞏固體內陽氣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臨床上,痰濕的問題相當多見,要細分痰濕的起源之處,才能制定出適合的治療方針。
接下來就要說到痰濕的三個起源:「肺」、「脾」、「腎」
為水之上源,又為貯痰之器,
能運化水濕,又為生痰之源,
主氣化水液,又為水之下源。
治療水液代謝,一定要熟《經脈別論》提到的:
「飲入於,游縊精氣,上輸於,脾氣散精,
上歸於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」

回歸這段文字,可以看到提到了胃、脾、肺、膀胱等臟腑,雖然沒有直接提到腎,但膀胱氣化功能,
亦源於腎中陽氣,故須放在一起討論。

首先看胃、脾,是飲食水穀進入身體的門戶,
是養分進入體內的必經之路,
當食物經胃的消磨成為「游縊精氣」轉輸給脾後,
脾會將精氣上散於肺。

若是這個路徑的運化功能,無法順利完成,
則會生成痰濕堆積在體內,
甚至也會造成肺系痰濕堆積。

中醫有許多化痰濕的治療,其實是肺與脾胃同治的,
比方二陳湯、溫膽湯,兩者兼治,
甚至傷寒論中的真武湯、苓桂朮甘湯,
在我的認知中,亦可處理太陰肺、太陰脾、太陽膀胱的問題。

進一步到,條文云其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
肺究竟有什麼能力幫助排除水液?
有兩個方向,
第一,透過宣發水液至身體表層,能夠排除水液,
第二,透過肅降的功能,將水液下輸。
從肺的病理來看,若是患者在經歷上呼吸道感染後,
宣發肅降的功能降低,也容易堆積痰濕在肺,
形成痰多的情況。
此時的治療主軸,就是在肺。
遵照經旨:「病痰飲者,當以溫藥和之。」
參照醫宗的註解:「稠濁為痰,陽之盛也;稀清為飲,陰之盛也。有痰無飲,當以涼藥治之;有飲無痰,當以熱藥溫之。若痰而兼飲者,此不可純涼,又不可純熱,故當以溫藥和之可也

若是黏稠之痰,則須以涼藥化之,
諸如麥門冬湯、沙參麥冬湯、清肺湯,皆能潤肺清降,
若是清稀之飲,則須以溫藥和之,
諸如苓桂朮甘、苓甘五味薑辛夏、真武湯、小半夏加茯苓可用。

然而,依照經旨為和會強調溫藥和之,我認為有其道理,痰飲之生往往有寒,痰飲久積往往化熱,本為寒,標為熱,標熱既除,須盡快轉為溫藥,截斷痰飲之生。

筆者嘗治一長期黃綠痰之患者,脈象浮疾數,痰黏黃稠,
但因為是長期問題,推測必定有本虛,溫藥必不可少,
前期先以砂草芷、甘露消毒丹加桔梗、板藍根、北沙參、紫菀,清潤化痰解毒,
並加入適量黃耆推邪外出!補藥不過2成。
中期痰轉稀淡夾黃綠,改以溫藥為主,清熱解毒為輔,溫6清4。
後期痰量漸少,持續已溫藥和之,溫8清2。
服藥二月餘,現痰濕幾乎已無,且帶下亦明顯減少。

最後,進入到膀胱
中醫的膀胱要分成經絡與臟腑來看。
先講經絡,足太陽膀胱經是條巨大的經絡,能夠疏通背部的精氣,也是腎氣轉用的路徑(另一條路徑是原氣別使:三焦),若是這條經絡的功能受阻,則容易後頸部痛、背痛、腰痛、腿後痛、腳底痛,鼻塞、頭痛、水腫,尤其在下雨之際,或是遇雨吹風,特別容易發作。
這是因為「寒濕」會阻滯這條路徑的「氣化」功能,簡單來說就是無法加熱蒸散身體的水,於是堆積在經絡。以經穴來說,後腦勺的天柱、風池,腰部的腎俞、三焦俞,腿部的委中,踝部的崑崙等血,都是診療的重點。至於內科方面,腎著湯、苓薑朮附皆是經典方,我也曾以小青龍湯加減白朮、附子、白芍得到不錯的反饋(聰明的你看出來是什麼方了嗎?)

接著講臟腑,膀胱的氣化功能,背後要依靠腎氣老大哥,體現在「排尿」、「排汗」,輕度的氣化不利,可以用桂枝、茯苓,桂枝溫陽而能化氣,茯苓健脾兼能利水,但如果嚴重一點,就要用腎氣丸補腎化氣了,鑑別點在尺脈的強弱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汗法筆記

  汗法筆記 當汗不汗誤人者 風寒表證常見發熱惡寒,鼻塞聲重體痛,當汗之, 失時不汗則腠理必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。        2. 不當汗而汗誤人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