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18日 星期一

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中風




現流行於世的臨證指南醫案,每節之末都可以看到徐靈胎與葉氏門人(華、邵)的點評,簡要地總括本節的治療大法,不妨倒吃甘蔗再開始讀內容,有助於先行了解每節的重點。

本段的資訊量極大,值得好好閱讀,方劑多有舉例, 好好比較方的差異,用藥的精準度可以更提升。



華岫雲評註

風為百病之長,故醫書咸以中風列於首門,其論症, 則有真中類中中經絡血脈臟腑之分, 其論治,則有攻風劫痰養血潤燥補氣培元之治。

豪按: 節錄《景岳全書》:「蓋有所中者謂之中,無所中者謂之屬…真風者,外感之表證也;屬風者,內傷之裏證也,即厥逆內奪之屬也。」 中風必須要分是真風或類風,真者為外感表證,當用祛風豁痰,如後段所云羌防星半烏附細辛或小續命湯屬之,類中者則屬內傷之裏證,以養陰補氣為主,或要處理火熱、濕邪等內傷問題。

真中雖風從外來,亦由內虛,而邪得以乘虛而入, 北方風氣剛勁,南方風氣柔和, 故真中之病,南少北多,其真中之方,前人已大備,不必贅論。

類中之症,則河間立論云,因煩勞則五志過極,動火而卒中,皆因熱甚生火東垣立論,因元氣不足,則邪湊之,令人僵仆卒倒如風狀,是因乎氣虛; 而丹溪則又云,東南氣溫多濕,由濕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,故主乎, 三者皆辨明類中之由也。

類者偽也,近代以來,醫者不分真偽,每用羌防星半烏附細辛,以祛風豁痰, 虛症實治,不啻如枘鑿之殊矣。 

豪按: 此處介紹金元三家對類風的見解,包含熱甚生火、氣虛、痰濕三類,並告誡類中與真中有別,不可純用風藥。

今葉氏發明內風,乃身中陽氣之變動

肝為風臟,因精血衰耗,水不涵木,木少滋榮, 故肝陽偏亢,內風時起,治以滋液熄風,濡養營絡,補陰潛陽, 如 (1)虎潛 (2)固本 (3)複脈之類是也。

若陰陽並損,無陰則陽無以化,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, 如(1)地黃飲子 (2)還少丹之類是也。

更有風木過動,中土受戕,不能御其所勝,如不寐不食,衛疏汗泄,飲食變痰, 治以(1)六君 (2)玉屏風 (3)茯苓飲 (4)酸棗仁湯之屬。

或風陽上僭,痰火阻竅,神識不清,則有(1)至寶丹 芳香宣竅,

或辛涼清上痰火,法雖未備,實足以補前人之未及。

豪按: 本段概括詳述葉氏對內風的觀點,包含以下五類:

  1. 陰虛肝陽型:以滋水涵木為正治。
  2. 陰陽兩虛型:以溫潤通補為正治。
  3. 木乘中土型:以固脾利濕為正治。
  4. 風痰阻竅型:以芳香宣竅救急,推測屬急症。
  5. 痰火型。

至於審症之法,有身體緩縱不收,耳聾目瞀,口開眼合, 撒手遺尿,失音鼾睡,此本實先撥,陰陽樞紐不交, 與暴脫無異,並非外中之風,乃純虛症也

故先生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,恐純剛難受,必佐陰藥,以挽回萬一。

豪按: 此處整理中風之症,包含 身體緩縱不收,耳聾目瞀, 口開眼合,撒手遺尿,失音鼾睡。 又急症之下,須以大劑參附回陽,但陰藥的佐伍亦相當重要!

若肢體拘攣,半身不遂,口眼喎邪,舌強言謇,二便不爽,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壅塞,以致營衛脈絡失和,治法(1)急則先用開關,(2)繼則益氣養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經隧之藥,氣充血盈,脈絡通利,則病可痊愈。

至於風痱,風懿,風痺,癱瘓,乃風門之兼症,理亦相同,案中種種治法,余未能盡宣其理,不過略舉大綱,分類敘述,以便後人觀覽,余門仿此。

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

葉氏內風方藥治療分析

陰虛肝陽型: 此處提到三個方,分別是虎潛丸、固本丸、復脈湯。 首先,虎潛丸出自《丹溪心法》,組成為知母、黃柏、龜板、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鎖陽、牛膝、乾薑、陳皮,醫方集解云其治精血不足,能壯腎水、補肝血,又牛膝能引諸藥下行壯筋骨。 其次,固本丸出自《醫方類聚》,組成為天冬、生地、熟地、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,主治血虛精虧。 最末,復脈湯出自《傷寒卒病論》,葉氏多去燥熱之薑桂,取其純甘壯水,方中人參、麥冬、甘草、大棗、益中氣而復脈,生地、阿膠、助營血而寧心,麻仁潤滑以緩脾胃。

虎潛丸清熱較強,案家多有熱象;固本丸益氣力強,案家真氣虛甚;復脈湯兼能養中氣而復脈,三方各有所長,兼可酌參運用。回歸到陰虛肝陽,陽亢係因陰血不足,養陰血平衡肝陽,然而若肝陽若以化火,宜急先滅其火熾,後議養血滋陰。沈氏之滋陰降火湯,亦善治陰虛血虧之症,方中天冬、麥冬、知母、黃柏兼能清虛火,亦可酌參。

陰陽兩虛型:以溫潤通補為正治。 此處提到了兩個方,地黃飲子、還少丹。 地黃飲子出自劉河間,組成為熟地黃、巴戟、山茱萸、肉蓯蓉、附子、肉桂、石斛、茯苓、石菖蒲、遠志、麥冬、五味子。’ 還少丹出自楊氏家藏方,組成為熟地黃、山藥、牛膝、枸杞、山茱、茯苓、杜仲、遠志、五味子、楮實、小茴香、巴戟天、肉蓯蓉、石菖蒲。

兩方的特色在於「溫而不燥」,又加遠志、菖蒲通豁心竅,有別於真武湯、四逆湯、龜鹿二仙膠等,與諸如仙茅、淫羊藿、補骨脂、鹿角皆屬燥熱,而肉蓯蓉、續斷、菟絲子、巴戟天性較溫潤。

木乘中土型:以固脾利濕為正治。 此處提到了四個方,六君子湯、玉屏風、茯苓飲、酸棗仁湯,推測為風動之後的各種變症,傷及脾土用六君子健脾化濕,胃虛表弱用玉屏益氣固表,中痰阻滯用外台茯苓飲運痰,營衰少寐用棗仁湯益心通肝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正文

錢 偏枯在左,血虛不縈筋骨,內風襲絡,脈左緩大。(肝腎虛內風動)

首烏 枸杞 歸身 淮牛 明天麻 胡麻 黃甘菊 石斛 黑豆皮

  • 左脈主血,右脈主氣。
  • 浮緩大,為陽氣不內守之象。
  • 首烏、枸杞、當歸、石斛、胡麻養血收斂。 牛膝、天麻收斂平陽。 菊花,《本草新編》云,味甘、微苦,性微寒,可升可降,陰中陽也,無毒。入胃、肝二經。能除大熱,止頭痛暈眩
  • 推測此按之風動為頭暈目眩

陳(四七) 肝血腎液內枯,陽擾風旋乘竅,大忌風藥寒涼。

炒杞子 桂圓肉 炒菊花 炙黑甘草 黃耆(去心) 牡蠣

金 失血有年,陰氣久傷,複遭憂悲悒郁,陽挾內風大冒,血舍自空,氣乘於左,口 肢麻,舌喑無聲,足痿不耐行走,明明肝腎虛餒,陰氣不主上承,重培其下,冀得風熄,議以河間法。

熟地(四兩) 牛膝(一兩半) 萸肉(二兩) 遠志(一兩半炒黑) 杞子(二兩) 菊花(二兩炒)五味(一兩半) 川斛(二兩四錢) 茯神(二兩) 淡蓯蓉乾(一兩二錢) 加蜜丸,服四錢。

  • 陰血受損於下,內風竄動於上。
  • 此方為河間「地黃飲子」,常用於中風、痿證。
  • 此方平補腎陰兼補腎陽,原方以菖蒲、遠志、五味子通竅化痰。

沈(四九)脈細而數,細為臟陰之虧,數為營液之耗,上年夏秋病傷,更因冬暖失藏,入春地氣升,肝木風動,遂令右肢偏痿,舌本絡強,言謇,都因根蒂有虧之症,庸俗泄氣降痰,發散攻風,再劫真陰,漸漸神憒如寐,倘加昏厥,將何療治,議用仲景複脈法。(液虛風動)複脈湯去薑桂。

又 操持經營,神耗精損,遂令陰不上朝,內風動躍,為痱中之象,治痰攻劫溫補,陰愈損傷,枯槁日甚,幸以育陰熄風小安,今夏熱益加發泄,真氣更虛,日餌生津益氣勿怠,大暑不加變動,再商調理,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。

天冬 生地 人參 麥冬 五味

  • 秋傷(陰液),冬失藏,入春地氣一升則肝木風動,右肢偏痿,發音困難。
  • 庸醫以瀉氣降痰(大黃?),發散攻風(小續命湯?)。
  • 復脈法去姜桂,避免化熱傷陰,不利陰藏
  • 治痰、攻下、溫補等法,傷陰不可不慎!
  • 陰不上朝,陰雖重降,但不升則陰陽無法交濟,故陰雖主降,但亦須升!故以人參引陰入陽,或稍加補氣藥如黃耆升提亦可。

金(六九)初起神呆遺溺, 老人厥中顯然,數月來夜不得寐,是陽氣不交於陰,勿謂痰火,專以攻消,乃下虛不納,議與潛陽。

龜甲 熟地炭 蓯蓉 天冬 虎脛骨 淮牛膝 炒杞子 黃柏

  • 滋陰、潛陽、陽中求陰(蓯蓉、枸杞)、堅陰

盧 嗔怒動陽,恰值春木司升,厥陰內風乘陽明脈絡之虛,上凌咽喉,環繞耳後清空之地,升騰太過,脂液無以營養四末,而指節為之麻木,是皆痱中根萌,所謂下虛上實,多致巔頂之疾,夫情志變蒸之熱,閱方書無芩連苦降羌防辛散之理,肝為剛臟,非柔潤不能調和也。(陽升熱蒸液虧)

鮮生地 元參心 桑葉 丹皮 羚羊角 連翹心 又 生地 阿膠 牡蠣 川斛 知母

  • 陰虛風動,滋陰為主,平肝為輔。

汪(五三)左肢麻木,膝蓋中牽縱忽如針刺,中年後,精血內虛,虛風自動(?麻木?),乃陰中之陽損傷。(陰中陽虛)

蓯蓉乾 枸杞 歸身 生虎骨 沙苑 巴戟天 明天麻 桑寄生 精羊肉 阿膠,用人參丸服。

  • 左側為陰,為精血虧虛之麻木;滋陰,陽中求陰(蓯蓉、羊肉、巴戟)。

錢(五八) 用力努掙,精從溺管瀝出,已經兩耳失聰,腎竅失司,顯然虛象,凡腎液虛耗,肝風鴟張,身肢麻木,內風暗襲,多有痱中之累,滋液熄風,溫柔藥涵養肝腎,經言肝為剛臟,而腎臟惡燥。若攻風劫痰,舍本求末矣。(陰陽並虛)

熟地 枸杞 蓯蓉 石菖蒲 當歸 沙苑 巴戟 遠志

  • 同上案

張(四九)中風以後,肢麻言謇,足不能行,是肝腎精血殘憊,虛風動絡,下寒,二便艱阻,凡腎虛忌燥。 以辛潤溫藥。

蓯蓉 枸杞 當歸 柏子仁(軟便) 牛膝 巴戟 川斛 小茴

  • 陰虛者宜溫潤。

陳(五九)中絡舌喑不言,痛自足起漸上,麻木 脹,已屬痼疾,參苓益氣,兼養血絡,僅堪保久。

人參 茯苓 白朮 枸杞 當歸 白芍 天麻 桑葉

  • 頗似八珍之義

周 大寒土旺節候,中年勞倦,陽氣不藏,內風動越,令人麻痺,肉 心悸,汗泄煩躁,乃裡虛欲 暴中之象,議用封固護陽為主,無暇論及痰飲他歧。(陽虛衛疏)

人參 黃耆 附子 熟術

  • 此屬急症。

某 陽明脈絡空虛,內風暗動,右肩胛及指麻木。(胃虛表疏) 玉屏風散加當歸天麻童桑

俞(氏)寡居一十四載,獨陰無陽,平昔操持,有勞無逸,當夏四月,陽氣大泄主令,忽然右肢麻木,如墮不舉,汗出麻冷,心中卒痛,而呵欠不已,大便不通,診脈小弱,豈是外感,病象似乎痱中,其因在乎意傷憂愁則肢廢也。攻風劫痰之治,非其所宜,大旨以固衛陽為主,而宣通脈絡佐之。(衛虛絡痺)

桂枝 附子 生黃(耆?) 炒遠志 片薑黃(可能是鬱金) 羌活

  • 雖無劑量,但應以前三者重用為宜! 後三者不過1-3錢。
  • 右為陽,且大汗出、脈小弱,為陽虛之象,當固陽為主。

唐(六六)男子右屬氣虛,麻木一年,入春口眼歪邪,乃虛風內動,老年力衰,當時令之發泄,忌投風藥,宜以固衛益氣。(氣虛)

人參 黃耆 白朮 炙草 廣皮 歸身 天麻 煨薑 南棗 凡中風症,有肢體緩縱不收者,皆屬陽明氣虛,當用人參為首藥,而附子黃耆炙草之 類佐之。若短縮牽攣,則以逐邪為急。

  • 南棗:甘溫色紅,長寸餘。補中益氣,潤心肺,調營衛。補血生津,功十倍大棗。<本草備要>
  • 本方頗有保元湯精神,合當歸、南棗等補血,又以天麻定風。
  • 天麻:《本草備要》:宣,祛風。辛溫,入肝經氣分。益氣強陰,通血脈,強筋力,疏痰氣。治諸風眩掉,頭旋眼黑,語言不遂,風濕頑痺,小兒驚癇。諸風眩掉,皆屬肝木。肝病不能榮筋,故見前證,天麻入厥陰而治諸疾,肝氣和平,諸疾自瘳。血液衰少及類中風者忌用風藥能燥血故也。昂按:風藥中須兼養血藥,制其燥也;養血藥或兼搜風藥,宣其榜。古云: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根類黃瓜,莖名赤箭。有風不動,無風反搖,一名定風草。
  • 血液衰少及類中風者忌用,風藥能燥血故也。昂按:風藥中須兼養血藥,制其燥也;養血藥或兼搜風藥,宣其榜。古云: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。
  • 第一:血衰、類風(非真風),不宜用單用風藥,有燥血之弊。
  • 唐宋醫家喜用風藥治中風,每用羌、防、芷、南星等藥,皆易耗傷陰血,若屬內風,不宜用。
  • 第二,風藥須兼養血制其燥。
  • 這個情況是有真風,但又兼有血虛血燥,須顧及血分。 如消風散中有當歸、生地、麻仁養血, 然整帖方仍以燥為主,養血為輔。 如果要更潤一些,要用當歸飲子, 記不起來那就拆方。
  • 第三,血行風自滅。 反過來說就是有個血不行的阻礙存在, 一曰血瘀、二曰血虛, 我有一患者下肢見下肢粗糙肥厚色黑且肌膚甲錯,脈不見虛,推測屬血瘀,固兼佐活血以治之,效果不錯,色黑漸退。

胡(五六)陽明脈絡已空,厥陰陽氣易逆,風勝為腫,熱久為燥,面熱,喉舌乾涸,心中填塞,無非陽化內風,胃受沖侮,不飢不納矣。有年久延,頗慮痱中。(風陽燥熱)

羚羊角 連翹 丹皮 黑山梔 青菊葉 元參 花粉 天麻

  • 風腫參《證治匯補.水腫章》:「風腫走注疼痛,皮粗麻木,即痛風身腫是也。」
  • 本案稍微複雜,一有陽明之症,不飢不納,故說脈絡已空;二有厥陰氣逆,化風化熱,故面熱、喉舌乾,心中填塞。
  • 以羊角、菊葉、天麻平肝陽,或可夏枯草、蒺藜代之。
  • 丹皮、花粉、梔子、玄參清陽明厥陰血分之火。
  • 《本草新編》盛讚丹皮:六味丸中不寒不熱,全賴牡丹皮之力,調和於心、肝、脾、腎之中,使骨中之髓溫和,而後精閉於腎內,火瀉於膀胱,水濕化於小便,肺氣清肅,脾氣健旺,而陰愈生矣。

張(五七)痱中經年,眩暈汗出,陽氣有升無降,內風無時不動,此竟夜不寐,屬衛陽不肯交於營陰矣。沉痼之症,循理按法,尚難速效,紛紛亂藥,焉望向安,議用固陽明一法。(胃虛陽升)

桂枝木 生黃 川熟附 炒遠志 龍骨 牡蠣 薑 棗

  • 此屬虛陽浮越,當引火歸元。桂附溫之、遠志交通心腎、龍骨牡蠣沉降虛陽。

劉(七三)神傷思慮則肉脫,意傷憂愁則肢廢,皆痿象也。 緣高年陽明脈虛,加以愁煩,則厥陰風動。 木橫土衰,培中可效。若窮治風痰,便是劫爍則謬。

黃耆 于朮 桑寄生 天麻 白蒺藜 當歸 枸杞 菊花汁

  • 陽明經主肌肉。 太陰經主肢末,故培中即補四肢肌肉。
  • 以天麻、桑寄、蒺藜、菊花汁平肝,較為溫和

包 老年隆冬暴中,乃陰陽失交本病,脈左大右濡,內風掀越,中陽已虛,第五日已更衣,神憊欲寐,宗王先生議,陽明厥陰主治法以候裁。(肝胃同治)

人參 茯苓 白蒺藜 炒半夏 炒杞子 甘菊

某 陽明虛,內風動,右肢麻痺,痰多眩暈。

天麻 鉤藤 半夏 茯苓 廣皮

  • 此數木盛乘土,陽明氣分濕虛,厥陰血分風動。
  • 參苓夏 益氣燥濕;蒺藜、枸杞、甘菊柔和平肝。
  • 眩暈甚,則進天麻、鉤藤平肝止眩;半夏、茯苓、陳皮燥濕。

沈 風中廉泉,舌腫喉痺,麻木厥昏,內風亦令阻竅,上則語言難出,下則二便皆不通調,考古人呂元膺,每用芳香宣竅解毒,勿令壅塞致危也。(胞絡熱邪阻竅)至寶丹四丸勻四服。

葛(三八)年未四旬,肌肉充盈,中病二年,猶然舌強言謇,舌濃邊紫而納食便溺仍好,乃心胞絡間。久積之熱彌漫,以致機竅不靈,平昔酒肉助熱動風為病,病成反聚於清空之絡,醫藥之治痰治火,直走腸胃,是以久進多投無效。(至寶丹)

  • 急症先以至寶丹開竅醒神。

程 脈濡無熱,厥後右肢偏痿,口 舌歪,聲音不出,此陰風濕晦中於脾絡,加以寒滯湯藥,蔽其清陽,致清氣無由展舒,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湯益氣,仍能攻風祛痰。若曰風中廉泉,乃任脈為病,與太陰脾絡有間矣。(風濕中脾絡)

人參 茯苓 新會皮 香附汁 南星(薑汁炒) 竹節白附子(薑汁炒)

  • 星附六君子湯即六君子+白附子、南星,注意! 用的是天南星科白附子!此方治氣虛有痰癲癇者。

呂(五九)陽邪襲經絡而為偏痱,血中必熱,艾灸反助絡熱,病劇廢食,清涼固是正治,然須柔劑,不致傷血,且有熄風功能。(艾灸絡熱)

犀角 羚角 生地 元參 連翹 橘紅 膽星 石菖蒲

楊 中後不複,交至節四日,寒戰汗泄,遂神昏不醒,是陰陽失於交戀,真氣欲絕,有暴脫之慮。 擬進回陽攝陰法。(脫)

人參 乾薑 淡附子 五味 豬膽汁

又 人參(三錢) 附子(三錢)

又 人參 附子 五味 龍骨 牡蠣

  • 暴脫之症,救陽為第一要務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汗法筆記

  汗法筆記 當汗不汗誤人者 風寒表證常見發熱惡寒,鼻塞聲重體痛,當汗之, 失時不汗則腠理必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。        2. 不當汗而汗誤人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