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

自愚愚人中醫筆記-東垣方比較

 自愚愚人中醫筆記-東垣方比較

出國隨手帶了一本方劑書,把李東垣的幾個方再次複習一遍,這幾個方除了補中益氣湯外,結構都相當複雜,若是用現代版的中藥學分析,恐怕無法理解東垣的本意,然而搭配湯液本草的分類模式,整個藥物結構就相當清楚明確了。


湯液本草的作者王好古,與東垣一樣是金元時代的醫家,也曾經拜過張元素、李東垣為師。而湯液本草「東垣先生藥類法象」中,將藥物分類成風升生、熱浮長、濕化成、燥降收、寒沉藏五類,推測李東垣就是以此為據,並依照升降出入與寒熱病機,制定出這些名方。

風升生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味薄則通,酸苦鹹平是也;

熱浮長,氣之厚者,陽中之陽,氣厚則發熱,辛甘溫熱是也;

濕化成,戊,濕,其本氣平,其兼氣溫涼寒熱,在人以胃應之。己,土,其本味鹹,其兼味辛甘鹹苦,在人以脾應之;

燥降收,氣之薄者,陽中之陰,氣薄則發泄,辛甘淡平寒涼是也;

寒沉藏,味之厚者,陰中之陰,味厚則泄,酸苦鹹氣寒是也。

Q:東垣為何不常重用利水?

「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…,今客邪寒濕之勝,自外入裏而甚暴,若以淡滲之劑利之,病雖即已,是降之又降,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也,則陽氣愈消而精神愈短矣,陰重強而陽重衰也,茲以升陽之藥是為宜耳。」

東垣這段的觀察,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。若是一味利下、一味攻下,陽氣也會跟著消耗掉,加上這類藥的一般多屬降藥,會導致機體氣機的流動無法上升,對於陽氣不足的患者是不利的,陽氣越消則精神越短,不若用風藥升陽又能開瀉,祛濕之餘又能幫助陽氣分布。

金匱曰:「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。」若水不甚多,水居於上,水居於表,不妨以東垣升陽法治之。

Q:補中益氣湯、升陽益胃湯、益氣聰明湯、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的差異?

四方同處在於,都有脾胃勞倦內損,故須以濕化成的參、耆、朮等藥健脾益氣。


然而,四方的升降比例各有不同,故治療方向略有差異。
補中益氣湯和益氣聰明湯組成類似,但前者的風升藥是柴胡、升麻,偏於陽明、少陽;後者的風升藥是葛根、蔓荊、升麻,偏於太陽、陽明,且葛根能斷太陽入陽明之路,雖非太陽藥,但亦主陽明之表,與蔓荊同接近表藥的範疇,合用之下更能處理頭面諸疾。

故若在勞倦內損之前提,又出現上焦清陽不足所致的眼疾、耳鳴、視物昏花,益氣聰明湯為佳;若僅是勞倦所致之熱中,病所在中焦,補中益氣為主。

至於為何益氣聰明湯,要酌加白芍、黃柏等降下收藏之藥?東垣說:「此藥(益氣聰明湯)久服,令人上重」,推測是觀察到這個藥的升提力強,故以兩藥稍加反佐制衡。

— — —
這邊要岔開討論一件事情:

Q:調升降的時候,難道只要單方面升或降即可嗎?

絕對不是。

比方說半夏瀉心湯,當中即諭有辛開苦降之意,以薑夏辛開、芩連苦降,苦辛並用,能順升降。更簡單的如蘇葉黃連湯、左金丸、梔子厚朴湯,亦屬於簡單的辛開苦降。
末學嘗治一案,腸中常覺悶脹不舒,時有脹氣,以柴胡、枳實、厚朴等藥理氣效果不甚滿意。後細察其舌,發現舌邊間較為腫脹,若山中有盆地之態,依照小方之理論,屬上焦之氣無法越過,故在原方的架構下,加入大量的升提藥(公英、桔梗、貝母),治療便產生更突破的效果。

傳統上,腸胃脹氣一般會以降下之藥治,多數情況下仍能取效,然而,部分情況問題根源是在上,純治中下效果不彰。此法或可類比成「提壺接蓋法」,藉由宣通肺氣,改善二便的疾病。
— — —

回歸到方劑,**升陽益胃湯**的藥物又更為複雜,補氣與風升的藥都增加不少,亦兼佐少量苦寒、利濕的沉降藥。這個方的主治症狀是身沉重疼痛,時令為秋,患者脾胃亦虛,東垣認為是原因在陽氣不伸所致,故以濕化成藥物組補氣同時,亦搭配羌獨活、防風、柴胡等藥升陽疏通筋骨。

升陽益胃湯與益氣聰明湯較為類似,前者的風升藥主攻在筋骨、後者的風升藥主攻在頭面諸竅,同時亦皆有沉降藥反佐。

最後,**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**,顧名思義就是以補脾、瀉火、升陽為目的組合而成。此方主治是勞倦傷脾,火邪乘之而生大熱,火是標,脾胃虛是本,虛則火降,故以升發之藥升陽扭轉情勢。

此方的虛實火夾雜,處了本身的氣虛虛火外,亦有火邪乘之而成的大熱,故方中以芩連石膏治其標熱,以參耆等治其虛,並以羌、升、柴伸其陽氣。

— — —

說實話,我不一定會照用東垣的藥物組成,作為臨床的選擇,更多時候會依照自身當前理解,臨摹古人的思維組方,例如升麻這味藥,我便不認同它的升性,葛根雖曰解表解肌藥,我認為它也是活血藥。然而,東垣透過升降出入理論,發展出了非常多的名方,在治療上仍具有很棒的價值。重新複習了這幾個方,回顧自己的組方盲點,希望能找到更多治療的靈感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汗法筆記

  汗法筆記 當汗不汗誤人者 風寒表證常見發熱惡寒,鼻塞聲重體痛,當汗之, 失時不汗則腠理必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。        2. 不當汗而汗誤人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