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

【芻議歸經】



歸經理論早在秦漢時期的中醫著作中,已有基本雛形,在《傷寒雜病論》已有六經與臟腑經絡的體系,將藥物依照功能分門別類。金元時期,歸經理論正式成形,開始百花齊放,百家爭鳴,明確出現藥物入某經、入某臟的改念。明朝時期,除了繼續發展外,也逐漸出現氣分、血分的說法,也為後續清代的衛氣營血辨證,奠定基礎。

至於歸經,臨床上重不重要?


重要,但是也不重要。

為何這麼說呢?

觀歸經的建立,事實上就是歷代醫者的集體創作,也可以理解成古人的「共筆 」,可能是老師在上課時,和同學一起抄寫下來的筆記,搭配自我思辨後統整下來的文字,或是事後與老師討論討教後所做的整理。

學習歸經,有助於臨床醫師盡速分門別類,同時也能迅速了解一個藥物的基本概念。

巴戟天為例,「現代」中藥學教科書對其描述為補腎陽,強筋骨,祛風濕。,歸經屬「肝腎」,因為能夠溫腎加強生殖功能,故歸類在腎,這點好理解,又因為能強筋骨,肝主筋,又歸類在肝。

熟地補血滋陰,益精填髓,能治療肝腎精血虧虛,對於筋骨、生殖機能、烏髮等等也具有適用性。

然而,換本醫書又會有不同的說法!

巴戟天

《本草經解》云其:「辛甘入胃,溫助胃陽」,認為巴戟天有溫胃之效。

《本草新編》云其:「夫巴戟天雖入心、腎,而不入脾胃,然入心, 則必生脾胃之氣,故脾胃受其益」,認為巴戟天入心而生脾胃之氣。

當花了更多時間閱讀古籍,便會發現歸經不是固定的概念

— — —

然而,因為歸經的不確定性, 就要棄之不顧,或是強迫自己大量閱讀嗎?

棄之不顧,略顯可惜。

大量閱讀,漫無目的。

請記得,中藥學並非一人一時一地之產物,會隨著時代流遷變化。

而我的建議是:「請熟讀你有興趣的著作,同時代的中藥著作!

若你對《傷寒雜病論》深感興趣,請熟讀《神農本草經》及《本草經集注》, 及後世醉心於傷寒論的醫家著作如《本經疏證》。

若想深入理解李東垣,請讀張元素的《珍珠囊藥性賦》、王好古的《湯液本草》等書。

若想深入理解傅青主女科,請讀《本草新編》、《婦科新法要訣》。

— — —

回歸到原始的問題,若你問我歸經重不重要?

對你,我不知道。

對我,可能沒那麼重要了。

參考資料: 醫砭網站、 《中醫藥物歸經理論發展與現代研究》、 《中药归经理论的历史沿革、研究现状与思考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汗法筆記

  汗法筆記 當汗不汗誤人者 風寒表證常見發熱惡寒,鼻塞聲重體痛,當汗之, 失時不汗則腠理必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。        2. 不當汗而汗誤人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