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14日 星期四

暑病的中醫治療


 治暑病的方劑很多,千萬不要只記得清暑益氣湯而已,
暑病的表現形態亦十分多端,不妨細論而治,效果更佳。


暑病基本可分陽暑、陰暑兩綱,
陰暑者因於暑而受寒,常見於怕熱貪涼者,治以溫散、溫中。
陽暑者因於暑而受熱,仲景稱暍,常見於烈日曝曬,以致熱甚傷陰,
治療上要考慮氣之虛實,或補或清。

參景岳全書的治法有幾:

 (1)陰暑-
夏月外感風寒,當以疏散為主。
若見氣虛則不可發汗,宜補中氣。
若寒在表裡虛甚,速宜溫中(理中等)

(2)陰暑-
內傷生冷,貪涼飲冷,當以溫中散寒為主。

(3)陽暑-
酷熱傷人,凡暑熱中人,其氣必虛,火能剋金而傷氣,此時宜清中兼補。

氣不甚虛,宜白虎湯、六一散;
夾氣虛則宜白虎加參湯、竹葉石膏湯、桂苓甘露飲(似白虎+五苓散)

(4)陽暑-
因熱傷氣,氣虛於中,即有伏陰之象。
脈虛無力,惡寒背寒、嘔噁、泄瀉、無力,當專顧元氣,不可因暑熱執用寒涼。

總地來說,
暑證的病機有「實火」、「虛火」、「氣虛」、「陽虛」、「風寒」等面,
治療的選擇有苦寒直折、甘寒涼潤、甘溫補氣、辛溫補中、辛溫散寒等方面。

火氣可因濕鬱、因氣鬱、因血鬱,亦可因火自閉,
故有清熱時亦可佐散藥開閉,如青蒿、葛根、蒼朮、桂枝屬之。

火氣可從表出,但亦可導下從小便出,
故亦可以苓朮、竹葉等利之而散,亦可使火下趨而不上衝。

火氣旺則氣易散,亦視其所處時間軸,
或酌加補氣(白虎加參),或全以補氣(補中益氣)。

貪涼飲冷,寒入中焦,此時補氣即可散暑,
如七味白朮散等方可用,或以四君子+薑、香薷。

  • 單純暑熱: 白虎湯、白虎加人參湯
  • 暑熱夾氣虛: 竹葉石膏湯、清暑益氣湯
  • 陰暑: 解表方劑、溫中方劑
  • 暑濕夾氣虛: 清暑益氣湯、甘露消毒丹+補氣藥
  • 氣虛 補中益氣湯

通用治法

(清熱)白虎湯+(利濕)五苓散+(補氣)補中益氣湯+(散火)羌活勝濕湯  
四方依照比例調整,但相信我,臨床上不要直接疊方,一定要拆出裡面的關鍵單位藥來使用。

桑菊飲+澤瀉、茯苓+黨參+石膏

甘露消毒丹+清熱藥+補氣藥

清暑益氣湯 = 補中益氣湯+祛濕藥+清熱藥

我的體會是,暑病的治療比想像中複雜許多,
單純的中暑臨床上很難看到,通常來到診間的暑病,
氣多已經虛掉或以餘熱未盡來表現,
真的讓我直接用到白虎湯的患者,僅十居一二。

如果從連續性來看,
暑病(此處指陽暑)的流變先從熱盛起,
熱盛則津液外瀉而陰虧,陰液外走則氣隨津脫而氣虛。

故治療不外「清熱」、「滋陰」、「補氣」,
而清熱之法亦可兼以「利水」之途,導濕熱從小便出。

常見的方劑如白虎湯、白虎加參湯、竹葉石膏湯;沙參麥冬湯;補中益氣湯、清暑益氣湯;五苓散;生脈飲,即可斟酌用之。五苓散加人參即成春澤湯;五苓散+六一散+石膏,即有桂苓甘露飲之意味。

氣不甚虛,見陽明證四大者,白虎湯可;脈虛浮,或來盛去衰,或浮散大,而兼氣虛證者,白虎加參、竹葉石膏、補中益氣、清暑益氣可。

或問,既已有熱,何以用溫藥?

參溫熱經緯之說:
「熱病救陰猶易,通陽最難,救陰不在血,而在津與汗;通陽不在溫,而在利小便。」

通陽的方式很多,如寒濕居表,宜用溫藥通陽。

百合病下後下焦有熱,故以滑石+代赭利竅通陽。

若濕熱黏滯難解,須通陽氣以化濕,過涼則濕閉而陽更困。

我的理解是,少量的溫藥雖看似牴觸,實在順水推舟,送熱外行。

— 至於陰暑之證,病機亦更負責,一者中氣受損從太陰治、一者外受風寒從太陽治。

就算在炎熱的夏天,被我開出真武、理中湯的患者亦不在少數,很多都是生冷瓜果、冷氣房搞出的病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汗法筆記

  汗法筆記 當汗不汗誤人者 風寒表證常見發熱惡寒,鼻塞聲重體痛,當汗之, 失時不汗則腠理必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。        2. 不當汗而汗誤人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