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

中醫體質學說-假的燥象



「醫師,我最近喉嚨乾乾的,可以開些潤喉的藥嗎?」

但喉嚨乾就一定是燥象嗎?並不盡然, 有時反而係因「濕鬱」所引起。


延續痰濕體質主題,痰濕具有以下特性:

  1. 會阻礙氣的運行,同時阻礙水液代謝。
  2. 會造成分泌物增多,如白帶、痰涎、黏液等。
  3. 具有重濁性,造成頭暈、身體沉重、消化不良。

但為什麼濕氣鬱結,也會造成口乾舌燥呢?
和先前提到的「陽鬱」一樣, 是分布的議題「不患寡而患不均」。

按照中醫生理,水液來源於脾胃消化,
並透過肺脾腎等臟腑輸佈到全身,
若是肺脾腎功能受濕邪阻礙,
便會產生分布不均的情況,
咽喉也無法獲得可用的「好水」,
而感到口乾舌燥。

有趣的是,這種渴感難以透過飲水而改善,
常常要透過調理脾胃,
以減少過度累積的病理濕邪,
才能夠幫助分布重新完善,
進一步改善口乾的問題。

而這種狀況,一般比較難用茶飲、飲食調整來改善,
建議還是就診找專業的醫師診治唷!

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

以下進入專業探討,摘錄讀醫隨筆之內容。

1. 《讀醫隨筆》-燥濕同形同病篇節錄

燥濕同形者,燥極似濕,濕極似燥也。《內經》以痿躄為肺熱葉焦,以諸痙強直皆屬於濕,其義最可思。故治法有發汗利水以通津液,有養陰滋水以祛痰涎者。張石頑曰:常有一種燥證,反似濕痹,遍身疼煩,手足痿弱無力,脈來細澀而微。(重按則芤,以陰虛也。)此陰血為火熱所傷,不能榮養百骸,慎勿誤認濕痹而用風藥,則火益熾而燥熱轉甚矣。宜甘寒滋潤之劑,補養陰血,兼連、柏以堅之。又曰:凡脈浮取軟大,而按之滑者,濕並在胃之痰也;按之澀者,濕傷營經之血也。
夫《內經》云:濕流關節。又云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如此,則血液不得流通,而燥結之證見矣。
濕之證,有筋急,(《內經》因於濕,大筋軟短也。)口渴,(有欲飲、有不欲飲者。)大便秘結,(肺中濁氣不降。)小便赤澀;(太陽經、腑氣皆鬱滯。)
燥之證,有肢痿胸滿溏瀉,(微溏而瀉不多。)痰堅,(黏結胸中,力咯不出。)咳嗽。(濕咳夜甚、臥甚;燥咳晝甚、勞甚;) 更有病濕脈澀,以氣滯也,必兼弦緊; 病燥脈滑,以陰虛也,必兼芤弱,按之即無。 此皆同形而異實也,宜求其本而委曲以治之。

燥濕同病者,燥中有濕,濕中有燥,二氣同為實病*,不似同形者之互見虛象也。 張石頑曰:每有(1)脾濕肺燥之人,陰中之火易於上升,上升則咽喉作痛而乾咳,須用貝母之潤,以代半夏之燥,煨姜之柔,以易乾薑之剛,更加薑汁竹瀝,以行其滯。
又有(2)素稟濕熱而挾陰虛者,在膏粱輩少壯時每多患此,較之中年以後觸發者更劇,又與尋常濕熱治法迥異,當推東垣、河間類中風例,庶或近之。
原文云:素稟濕熱而挾陰虛者,以其平時嬌養,未慣馳驅,稍有憂勞,或縱恣酒色,或暑濕氣交,即虛火挾痰飲上升,輕則胸脅痞滿,四肢乏力,重則周身疼痛,痰嗽喘逆。亦有血溢、便秘、面赤、足寒者,甚則痿厥癱廢不起矣。大抵體肥痰盛之人,則外盛中空,加以陰虛則上實下虛,所以少壯犯此最多。
★★★
若用風藥勝濕,虛火易於僭上
;淡滲利水,陰津易於脫亡
;專於燥濕,必致真陰耗竭
;純用滋陰,反助痰濕上壅。
使潤燥合宜,剛柔協濟,始克有賴

2. 濕極似燥之方

  • 五苓散:太陽膀胱氣化不利,致使水蓄於內,津液不能輸佈,致使煩渴。 故以桂枝助氣,白朮運脾,二苓與澤瀉利水,本方能助水液重新分布而止渴。

  • 清燥湯:治暑濕炎蒸,相交為病。濕多暑少為病,則成痿厥之證,腰以下痿軟,難於轉動,行走不正,兩足欹側,即清暑益氣湯(東垣)加生地、豬苓、茯苓、柴胡、黃連,減去甘葛、青皮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汗法筆記

  汗法筆記 當汗不汗誤人者 風寒表證常見發熱惡寒,鼻塞聲重體痛,當汗之, 失時不汗則腠理必閉塞,榮衛不通,病邪深入。        2. 不當汗而汗誤人者